1970年,美國無線電公司(RCA)看中台灣便宜的勞力而來台設廠,
配合當時政府的經濟政策,RCA享有種種補貼和優惠,
而RCA的高薪資待遇也吸引了當時鄉下的婦女,
從美國RCA學習歸國的曹興誠、楊丁元、史欽泰等人,
在日後製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。
隨著世界經濟改變,經營權由RCA轉移給法國湯普生和美國奇異公司
最後在1991年全數關廠,生產線移轉力成本更低的大陸。
此後也爆發了前RCA員工陸續生病的事件,
讓我們不得不重新省思這個經濟奇蹟背後的代價。
經過統計,並配合RCA的員工的敘述,RCA將廢溶劑打入地下,
而員工在工作時引用的水源即是工廠旁的井水。現代檢測這些地下水,
也證實了這些水被有機溶劑(氯乙烯、三氯乙烯等)汙染嚴重,為永久汙染。
即使被要求留下來善後的湯普生花費許多方法整治,還是無法改善。
然而這些員工皆是過幾年後產生病變,以現有的統計觀點來說,
並不能證實病變和汙染有直接相關,責任歸屬、賠償問題至今仍無共識。
當年政府一直在誇耀台灣如何經濟起飛,如何創造奇蹟,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,
事前無法預想付出的代價是多麼慘重。至今當年的桃園廠汙染區域仍無法清除,
更遑論人民的身心健康。現今環保意識逐漸抬頭,綠色能源、產業正夯,
我們在為了生活而打拚的同時,也愈來愈多人注意到汙染對地球的嚴重性。
然而,以歐盟的ROHS指令為例,此舉雖然對環境有百利而無一害,
對產業卻是莫大的衝擊。像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,
其中封裝所需大量的銲錫,傳統上有大比例的鉛,禁用後也不得不找尋替代材料。
雖然有無鉛銲錫可以暫時代替,但是性質卻比不上傳統含鉛的材料。
而汽機車的鉛蓄電池中更含大量的鉛,如今尚未者到可以代替的材料,
將來若研發出來,可想而知,又是一個巨大的變動。
科技往往與環保互相矛盾,以環境永續的前提下,
重視環保必是日後的趨勢,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捨,
找到一個最妥當的平衡點,值得沉思。